t83389

特朗普发现只要不惹中国,其他国家是手拿把掐,在公布的关税里,中国这次竟然没在名单

特朗普发现只要不惹中国,其他国家是手拿把掐,在公布的关税里,中国这次竟然没在名单上,特朗普甚至还公开说“和中国关系很好”“中国的关税政策很公平”   7月23日,特朗普在白宫宣布新版全球关税战略,计划对全球多个国家征收15%至50%的“对等关税”,根据“与美国的关系程度”设定税率高低。   但在这份长达32页的名单中,中国的名字赫然缺席。这不是疏忽,而是有意为之。   同样的时间线,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、参加AI技术峰会时,接连对中美关系释放积极信号。   他在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会谈中表示:“我们与中国相处得很好,我不介意菲律宾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。”   次日,在AI技术峰会更是直言:“我们与中国关系很好,这令人惊叹。”这些话,放在他过去对中国的强硬调门中,显得格外突兀。   如果说言语是姿态,政策才是实质。7月15日,他就已在一次农业州集会上释放风向,说愿意“以非常友好的方式和中国较量”。   这话听上去像是比赛开场白,但政策上却实打实: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后透露,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对华关税休战期将“灵活延长三个月”,并强调要推动中国扩大美国产品采购,特别是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。   回想过去几年的美中贸易战,美方吃过的亏并不比别人少。   2018年以来,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,结果是本国企业成本飙升,消费者买单,尤其在芯片、高端制造等领域,美国反倒被“反噬”。   拜登时期对中国芯片封锁,逼得中国加快技术自立,如今反过来限制美方关键材料出口,美国军工企业开始“断货”,这种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”的教训,特朗普显然不想重蹈。   更现实的是,美国现在自身也顾不过来了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美国国债已突破36万亿美元,NASA科研经费腰斩,部分专家团队被迫离职,在加州甚至出现消防队员因预算被削被迫打扫厕所的报道。   在这种“屋内起火”的背景下,特朗普将资源集中到国内,避免对华再起冲突,既是务实的选择,也是不愿再挖经济自己墙角的姿态。   这并不代表特朗普就“温柔”了,其他国家的日子没那么好过。日本虽然“幸运”被列为低税率组,但前提是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美国市场。   欧盟就没这么好运,直接面临高达50%的惩罚性关税,作为回应,欧盟通过了93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,波音飞机、汽车和美国高端消费品都在名单上,预计8月7日正式生效。   特朗普的这一轮“分层关税”,说白了,就是“你跟我好,我给你低税;你跟我冷,我就掐你”。看上去像是外交谈判,实则更像是一场“谁先低头”的博弈。   墨西哥和加拿大早就被迫接受25%的汽车关税,被迫开放市场;印尼为了税率从30%降到19%,不得不取消99%的对美关税;甚至连古巴都被拉出来“炒冷饭”,重新被列入“恐怖主义国家”,附赠一套经济制裁。   这种“手拿把掐”的操作,在中小经济体中很管用,但中国显然不是这个逻辑。中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买家之一,还是全球制造链的核心环节。   对美国而言,一旦与中国彻底脱钩,受伤最重的往往是自家人。尤其是在选情关键的中西部农业州,大豆、玉米、猪肉等出口一旦中断,选票分分钟飞走。   特朗普嘴上说“友好竞争”,实际是在重新设定博弈规则。他不再用高关税压中国,而是希望通过采购协议和市场准入换取“公平”。   这种“换打法不换目的”的策略,本质上是战术上的妥协。科技战方面,封锁依旧存在,AI、半导体、量子通信等领域的限制政策并未松动。   中美之间虽没有新一轮贸易战,但也远不能说回归蜜月。   7月27日至30日,中美第三轮经贸磋商将在瑞典举行,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将率团出席。  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消息,此次磋商重点将围绕扩大高科技产品合作、稳定农产品采购,以及推进绿色能源项目投资等议题。   美国国内对白宫的这番“放软”并非一边倒。有幕僚担心,特朗普对华态度的松动可能被解读为“红线可谈判”,削弱美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强硬形象。   但特朗普本人显然不在意这一点,他强调:“所有贸易决策权在我。”这句话背后透露的,是他对选情、经济和舆论的精准把握。   从结果看,这一次的对华“豁免”是一次现实主义的操作。   只是,这场“友好竞争”的底牌,什么时候会再翻转,谁也说不好。